終于盼來了中望CAD2008i版本。作為2008版本的升級版,2008i版本在原有基礎上作了大量改進和優化,有許多方面都讓我使用起來得心應手,大大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對于2008版的填充功能,我和眾多其他設計者一樣,對這個功能是十分認同的。在新推出的2008i版本中,強大的邊界搜索機制在這里就不重復了,讓我們一起看看新增功能“漸變色填充”的相關方面。
“漸變色填充”提供了在同一種顏色不同灰度間或兩種顏色之間平滑過渡的填充樣式。采用漸變的顏色進行填充,填充區域可呈現類似光照反射效果,使圖形的表現形式得到增強。我們可采用漸變色填充創建高質量演示圖片而無須渲染。而且,由于這個功能提供了更多的靈活選項,所以還可以用來為圖形進行著色。
“漸變色填充”啟動方法:
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法來啟動“漸變色填充”:
- 下拉菜單:“繪圖”>>“圖案填充”>>“漸變色”選項卡
- 工具欄:在“繪圖”工具欄上單擊“圖案填充”圖標 >>“漸變色”選項卡
- 命令行:輸入“Bhatch” >>“漸變色”選項卡
全新的填充界面
單從這全新的填充界面就可以首先感受到豐富而強大的填充功能。該界面在保留了常規填充功能的基礎上增添了“漸變色”填充,以及眾多高級選項。
全新的填充界面
關于“漸變色”選項卡
在“樣式選項”一欄中切換至“漸變色”選項卡,絢麗的填充樣式預覽和簡潔易用的選項非常引人注目。
“漸變色”選項卡
1, 顏色。
單色:使用一種顏色產生漸變色來填充圖案。單擊底部標有“顏色1”的顏色框,可從彈出的“選擇顏色”對話框中選取一種顏色。灰度可通過顏色框右邊的滑塊進行調節。
雙色:使用兩種顏色產生漸變色。同樣可通過點擊顏色框后在彈出的“選擇顏色”對話框中選取所需顏色。
2,“漸變色”樣式預覽
顯示漸變顏色的組合效果,總共有9種。
3,方向
居中:設置對稱的漸變色。
角度:設置漸變色的填充角度。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i-3.jpg
#p#分頁標題#e#
勾選“居中” 未勾選“居中” 勾選“居中”+ 45° 未勾選“居中”+ 45°
更多選項
以往用于常規圖案填充的選項同樣適用于漸變色填充。
- 基本選項
1,孤島
(1)孤島檢測:對所選圖形中的孤島進行檢測。
(2)孤島顯示樣式:用于指定圖案的填充方式。
普通:從外部邊界向內進行填充。當遇到一個內部孤島時,將停止填充,直到遇到該孤島內另一個孤島。
外部:只填充選擇點所在的區域。當遇到內部孤島,將停止填充。
忽略:忽略所有內部對象,填充選擇點所在區域內的所有內部對象。
普通 外部 忽略
2,動態預覽
這是一個典型的新增功能。以往進行填充時,若需預覽,總要使用“預覽”按鈕在繪圖區和填充界面之間進行切換,比較麻煩也挺費時間。勾選該選項,可以在保持“填充”對話框打開的情形下動態地查看并即時修改填充,這樣,預覽就變得非常方便了。
- 其它選項
其它選項包括:
1,“關聯”或“創建獨立的圖案填充”;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i-5.jpg
勾選 “創建獨立的圖案填充” 未勾選“創建獨立的圖案填充”
2,繪圖次序;
3, 邊界集;
4,繼承選項;
5,邊界保留;
6,允許的間隙。
這些選項在中望2008中也有,但我很高興看到全新的填充界面中的這些選項。使用新的填充界面,填充操作變得更加便利了。
例子:用“漸變色填充”對圖形上色。#p#分頁標題#e#
1,繪制一棵樹的輪廓(下圖左)。
2,“Bhatch” >> “漸變色”標簽
3,選擇“雙色”,在“選擇顏色”對話框中選擇“索引顏色”標簽,拾取綠和黃。
4,選擇“半球形”,在樹冠區域拾取點,預覽并右鍵確認。
5,回車重新打開“填充”對話框。選擇“單色”,在“選擇顏色”對話框中選擇“索引顏色”標簽,拾取棕色。
6,選擇“反轉圓柱形”,在樹干區域拾取點,預覽并右鍵確認。
填充之后的圖形如下圖右。
用“漸變色填充”對圖形上色
相關文章
- 2021-09-08BIM技術叢書Revit軟件應用系列Autodesk Revit族詳解 [
- 2021-09-08全國專業技術人員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用書 AutoCAD2004
- 2021-09-08EXCEL在工作中的應用 制表、數據處理及宏應用PDF下載
- 2021-08-30從零開始AutoCAD 2014中文版機械制圖基礎培訓教程 [李
- 2021-08-30從零開始AutoCAD 2014中文版建筑制圖基礎培訓教程 [朱
- 2021-08-30電氣CAD實例教程AutoCAD 2010中文版 [左昉 等編著] 20
- 2021-08-30電影風暴2:Maya影像實拍與三維合成攻略PDF下載
- 2021-08-30高等院校藝術設計案例教程中文版AutoCAD 建筑設計案例
- 2021-08-29環境藝術制圖AutoCAD [徐幼光 編著] 2013年PDF下載
- 2021-08-29機械AutoCAD 項目教程 第3版 [繆希偉 主編] 2012年PDF